關於所謂「好老師」,大部份的人幾乎都是以「人格特質」為標準。這樣就引發生出了一些有趣的新思路:
1.是否能勝任老師這個職業有關:會不會有些人的特質,並不適合當老師?一般學校在選用教師的時候,是否應該以此人格為標準?還是我們只注重老師的成績、資格證書、專業能力?從師範大學畢業的成績優秀學生,日後就會成為比較好的老師嗎?
2.善於引導就一定是好老師:引導也可以分成兩種:一種是將學生作為整體,進行引導;第二種是按照學生各自的思考脈絡,因材施教。老師引導的方向,究竟是學生想要的第二種,還是老師想要的第一種呢?如果老師所引導的,是學生主動提出想要學習的,這樣完成教學目的,是一種「負責」的表現。但如果老師引導的是自己要教的內容,或是教科書指定的進度,為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,不顧學生的意願和需要,那豈不是「多管閒事」?
3.「好老師」的認定:都是在評估老師本人,但一般社會輿論對於一個「很會教學」的「好老師」的認定,卻往往是評估學生,最常用的標準是:
(1)班上學生平均分很高,成績優秀
(2)能幫助成績差的學生迅速提高成績
(3)要求嚴格、學生很聽話,嚴師出高徒
幾乎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表現為標準。能讓班上很多孩子都考上明星學校,就會讓家長趨之若鶩,想方設法要擠進這位老師的班級。對於「好老師」的雙重標準,究竟哪個才合乎邏輯?「好老師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?可以參考以下這幾件事:
(1)可以將專業知識轉變成具有可近性,引發學生學習動機,達到教學目標。
(2)對教育和專業科目充滿熱忱。
(3)以高度的好奇心,願意帶領學生「探索」,而非「教學」。
(4)聆聽學生需求引導思考、學習去尋找答案的工具,不是只給標準答案。在探索過程,懂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。
(5)具有信任、真誠、開放、接納和耐心的人格特質。用真誠開闊的胸襟,耐心理解學生想法,令學生願意開放地學習、開放地討論自己。
教師節令我想起以前的老師,還真的挺想過去教過我的老師,心中不禁想到這個職業的特性,遂寫出《想老師》
月光斜照青衣袍
魂香餘舊回旋少
非故流離窅冥望
若景一身似潦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